济辰生物承接的中科院某研究所融合制造平台项目已完成核心前期工作,进入首批设备交付阶段。我们始终以 “科研需求前置化” 为导向,在设计研发、工艺规划、质量体系搭建等环节精雕细琢——真正的匠心,始于项目落地前的每一次较真。
需求解码——让设备 “懂” 科研人的痛点
项目启动初期,济辰技术团队多次与业主进行深入沟通:
深度访谈:与业主科研骨干多次沟通,记录多条真实痛点,成为设计原点。
3D场景建模:还原空间布局,确保设备与科研场景零冲突。
极端工况模拟:针对 “粘度高低温易结晶物料的检测和控制”“高压蒸汽灭菌” 等多种极限场景,提前预设防护方案。
“好的设备不是展品,而是科研人员的‘第三只手’。” 当首版设计方案交付时,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正是对 “从科研需求出发” 的最佳诠释。
技术攻坚——让在图纸上打赢“预演战”
研发中心的电脑上,实时跳动着设备模拟运行的3D数据:
模块化架构创新:打破传统设备的固定组合模式,设计13种可替换功能单元,实现 “基础平台+定制模块” 的自由组合,适配未来5年科研需求变化。
智能交互升级:引入科研人员参与UI设计,将操作界面简化至3级菜单,关键参数可视化程度提升60%,让 “设备上手时间” 从72小时缩短至24小时。
“每个技术方案的推翻与重构,都是为了让科研、生产少走弯路。
流程奠基——把“质量基因”注入每个环节
在项目专属的 “透明工厂”,一套精密的管控体系已悄然运转:
全流程数字追溯:为每个零部件生成区块链ID,从钢材采购的炉号、加工机床的精度参数,到质检人员的电子签名,实现 “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跨学科联调机制:组建由材料工程师、控制算法专家、实验室安全员构成的专班,针对 “设备断电保护”“化学残留清洁” 等风险点进行测试。
“前期多一分严谨,后期少十分隐患。” 当首台样机进入预组装阶段,每个螺丝的扭矩值、每条管线的走向角度,都在前期建立的数字模型中找到了最佳解。
人才赋能——让专业团队成为“活标准”
项目组会议室的白板上,记满了密集的技术研讨纪要:
资深匠人经验数字化:将拥有20年精密设备组装经验的老师傅的 “手感数据” 转化为量化指标,比如 “阀门密封性检测时,手部施力1.2kg为最佳反馈”,形成可复制的操作规范。
每日 “找茬” 例会:坚持 “问题不过夜” 原则,每天下班前预留30分钟 “挑刺时间”,累计收集并解决186个细节问题,小到 “设备警示灯的闪烁频率是否影响科研人员注意力”。
“人是最精密的‘传感器’,也是品质的最后一道防线。”
致科研伙伴:前期的 “慢”,是为了后期的 “快”
当前期工作接近尾声,济辰生物想对科研同行说:
我们 “慢” 在需求解码:用60天调研,只为让设备更懂你的科研场景;
我们 “快” 在技术转化:将科研痛点转化为设计语言,让创新落地有迹可循;
我们 “严” 在流程管控:建立3层质量防火墙,确保交付即能用、用即能稳。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项目交付,而是济辰对 “科研赋能型制造” 的实践——前期的每一份匠心,都是为了让科研设备成为探索未知的可靠伙伴。首批设备即将启程,我们期待以 “精准筑基”,与中科院携手开启生物化学融合制造的新征程。